“圈子文化”小议   恒春
2018-10-28 17:15:25
  • 0
  • 0
  • 0
  • 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多年来在中国“圈子文化”盛行,同学讲同学圈子,朋友讲朋友圈子,老乡讲老乡圈子,战友讲战友圈子,官场讲官场圈子,无事聚一聚,有事互帮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形成的一个个小圈子的“生态环境”,纵横交错、五颜六色,让每个人都身处一个一个圈子里。

圈子文化古亦有之,但与今不同。战国百家争鸣,魏晋建安七子,盛唐饮中八仙,清初扬州八怪,还有散文体裁的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等等,都是流派文化,但习惯上不称“圈子”。“五四”以后的创造社、文学研究会、语丝派、新月派、太阳社、沉钟社等流派纷呈,有的“为人生而艺术”,有的“为艺术而艺术”,有的走上十字街头,有的钻入象牙之塔,尽管各行其道,但也称为“圈子”。

圈子就是江湖文化的表现。若干一帮人,讲哥们义气,抱团取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声骂娘。结“圈”之人心态各异,但目的明确,无非是为了从“圈里”获得好处,虽然也有友谊,但更多的是为了“利益共享”。“圈子文化”污染政治生态、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充当贪污腐败的触媒。刘志军与丁书苗,围绕的脉络是拿公权,吃铁路,损公肥私。还有罩着神秘色彩的所谓“石油帮”,从中央到地方,从石油内到石油外,但到头来养虎自噬,最终一个个都不得善终。

“圈子文化”与共产党圈子文化”与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它本身是一种极端利己的维护帮派私利的价值观。共产党人的文化,内核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就是由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传统。圈子文化与依法治国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圈子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无天文化。用法治管圈子,才是正道。只有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把我国建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封建主义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圈子文化”就失去了蔓延的空间。

圈子文化与健康向上生活情趣不相容的。共产党的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而如果理想滑坡、信念动摇,一些人的爱好追求步入了低级、庸俗的境地,各种腐朽思想便会趁虚而入,并往往从生活情趣上打开缺口。“圈子文化”当休矣。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